儒源动态

因为有爱,每句话都要好好说

2018/8/7 19:05:11


当我们牙牙学语或蹒跚学步时,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微笑和鼓励,都能给我们带来莫大欢喜。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父母的生活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有委屈从不向儿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默默地吃几片药,还在孩子面前假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我们从乖顺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独立、叛逆的成人,有时甚至让语言变成一把利器,不经意间的一件事、一句话,很可能在父母的内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伤人却深。

《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做到孝道,最难的就是对待父母长辈始终保持发于内心的和颜悦色,说话和气,不骄不躁。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儿子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老人并不看儿子,仍旧不紧不慢地转向麻雀,像是试探着又问了句:那是什么?这下可把儿子惹恼了,他挥动手臂比划着,愤怒地冲母亲大嚷:您到底要干什么?我已经说了这么多遍了!那是一只麻雀!您难道听不懂吗?

母亲一言不发地起身,儿子不解地问:您要去哪?母亲抬手示意他不用跟来,径自走回屋内。

麻雀飞走了,儿子沮丧地扔掉报纸,独自叹气。








过了一会儿,母亲回来了,手中多了一个小本子。他坐下来翻到某页,递给儿子,点指着其中一段,说道:念!

儿子照着念起来:今天,我和刚满三岁的小儿子坐在公园里,一只麻雀落到我们面前,儿子问了我21遍‘那是什么?’,我就回答了他21遍,‘那是一只麻雀。’他每问一次,我都拥抱他一下,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烦,只是深感他的天真可爱……”









老人的眼角渐渐露出了笑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母亲,深吻着她的面颊……

原来,母亲不是患有老年痴呆症,只是看到麻雀,回忆起往昔母子间的亲密,故意反复的提问。日记本中那位可爱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不再追着妈妈问那是什么,却只是低头自顾看报,对于身边的母亲,不再关怀。往日的温馨已成追忆,眼前的他,仅仅被母亲问了四遍就火冒三丈,不能耐烦。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我们吃饭走路,从来没有嫌弃我们笨,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做父母的老师,做到百问不烦,这其实也是一种孝道。

成长是没有回程的列车,将子女与父母的物理距离越拉越远。既然父母床前、儿女膝下已成奢侈,何不多一些耐心,心平气和地和父母交流,让精神慰藉化作温暖时常萦绕父母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