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出发,去拥抱全世界的缤纷色彩

2018/8/10 19:07:05


最好的时光

不在别处 不在他时

就在脚下 就在眼前

已裹着芬芳花海朝你袭来

聆听一簇花语 开启一段旅途

出发,去拥抱全世界的缤纷色彩吧










古人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书读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很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为了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然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走路也是一样,一个人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经年累月之后,都会内化入她的灵魂,影响她的心态和面容,走过的路越多,灵魂便会越丰盈,内心便会越愉悦。

毕淑敏说:“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知道一个地区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不同的只是栖息的这口井的直径大小而已。每个人也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于冰。








于是,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在夏虫短暂的生涯中,我们可以和命运做一个商量。尽可能地把这口井的口径掘得大一些,把时间和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关于儿童旅行的意见中写到:教育的最后一部分通常是旅行;一般认为,旅行之后便大功告成,造就一个绅士的工作就此结束。大自然是一个蕴藏丰富的大宝库,社会是一个活生生的大学校。









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抱着教育救国理想,积极倡导“知行合一”,支持“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组织新安小学的“新安旅行团”作长途旅行。在50天时间里通过唱歌、劳动、卖书卖报、爱国演讲等办法自筹经费,看江南风光,观察、学习沿途地理、风俗、民情,了解近代工业文明,旅途中学生们爱心相助、增进情感,学到很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旅行最美妙的感觉,是在它不断轻声提醒我们——你所知甚少,而这个星球如此美好。当孩子们带着问题出发旅行,在欣赏美好风景的同时不断思考探索,又带回了一堆新的问题,继续研究,不断进步,这就是旅行的魅力所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追根溯源,鉴古知今,更好的认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







今天“德行好少年”们前往孔府、孔庙、孔林旅行,置身于中国文化历史的长廊之中,倾听至圣先师的生平伟迹,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体会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最美的风景往往在路上。离开久居的地方,出去走走,踏上一段未知的征途,世界会因此变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