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经典中徜徉,无风也清凉
2018/8/12 19:47:46
2017年,马云在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说:“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只能体验!”,“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记、背、算,不让孩子们去玩、去体验,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智能”。
李开复也说过:“未来什么都有可能被替代,唯独艺术和娱乐不可能被替代。”
琴棋书画,在我国古时被称为“四艺”,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古人常以此来表示个人的文化素养,故有“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之说。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还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
对古人来说,古琴不仅是乐器,更是抒怀寄情之物。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融合了人们智慧的结晶,体现出了华夏儿女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与追求。古琴含藏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为人格培养和精神升华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围棋古称“弈”,意即“你投一子我投一子”。
下棋讲究棋品。弈棋情状种种,往往表现出棋手的性格修养。宋大臣潘慎修以孔孟之道比喻围棋,曰:“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知斯五者,庶几可以言棋矣。”
梁武帝善弈棋,著书写的多是经验之谈。“若局势已胜,不宜过轻,祸起于所忽,功坠于垂成。”
棋盘虽小,却玄妙多变,见仁见智。如:天地阴阳,王政、兵法韬略等等。棋局如战场,黑白双方运兵布阵,攻占御守,斗智比勇。东汉文士应玚说:“博弈之道,贵乎严谨。”既要有出世之大略,又要有入世之细谋。
古代书论普遍关注品德与书法的关系,即有“书如其人”之说。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写道:“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
学习书法讲求的是“先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这正如做人,当堂堂正正,知足常乐,甘于平凡;平凡显得无味,所以就追求险绝、快意的人生;而人生的最高的境界则是率真、平淡、平凡。学书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古代文人画讲究全面的文化修养,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必须诗、书、画、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学问、思想缺一不可。在题材上多为山水、花鸟以及梅兰竹菊一类,象征淡泊宁静的隐逸生活,纯正敦厚的君子之风,清高坚贞的人格精神。
一幅好画,能让人杂念顿消,洗尘净心,渐入佳境。可见书画家的人品、才艺、修炼的功力非同寻常,古代书画专著所讲的“定神”“通神”“神品”“逸品”就是这个道理。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几乎每一页都可以看到茶饮、闻到茶香、品到茶味。数十个民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对茶却是一样情有独钟。
茶道被视为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让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学习礼法、美心修德、领略传统美德。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正如老舍先生所说:“我是地道中国人,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或吟诗品茗,或鼓瑟吹笙,或挥毫泼墨……
在“德行好少年”国学夏令营中,孩子们无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倾倒和赞叹。智慧在不知不觉中生发,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升华,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陪伴成长,未来的日子,一定阳光明媚、生机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