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中山大学哲学系黎红雷教授 | 一句《论语》悟教育

2018/10/25 20:34: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他是中山大学中国哲学博士,并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他担任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11年,使该系成为中国高校顶尖的哲学系之一。 

2006年他参与创办 “华商书院”,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代企业家,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企业领袖。

2010年他复建创办于明清时期的“世德堂”,并以此为基础创办 “海南省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以培养既有独立人格又乐意服务社会的现代新人。

多年来,他力图融合东西方文明,致力于陶冶人的健康心灵和建构合理的现代社会秩序,以促进世界的繁荣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他就是中山大学哲学系黎红雷教授。



1025日,中山大学哲学系黎红雷教授以“一句《论语》悟教育”为主题与前来参加校长论坛的校长、教育工作者分享了将传统文化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成果和自身的教育体会。

在今天的课程中,黎教授以其20135月应邀赴哈佛大学报告《儒家思想与公民教育:以〈弟子规〉为例》(Confucianism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Dizi Gui " as an Example)讲起,阐发了《弟子规》作为“人生启蒙教科书”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在大学教授《弟子规》?

有一天黎教授上几百人的大课,看到黑板上有这样一行字:请给老师擦黑板,第二天黑板上的“给”字不见了,变成了“请老师擦黑板”。从小学开始,擦黑板就是同学们很自然就会做的事情,是一种热爱劳动的习惯,可是到了大学,很多同学却开始连黑板都“懒”得擦了。很多同学,学习好,可是不懂规矩。



黎教授一位校友的企业招聘人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的几位学生都到他的企业面试,人事部门选拔出前三名由董事长亲自面试。第一名刚进到董事长办公室,董事长便对面试者说“同学你先坐一下,我接个电话。”等到董事长回来之后,他发现办公桌上的文件被翻过了。董事长随即对面试者说,你的面试不合格,面试者一头雾水。本来这位面试者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就是因为他不守规矩、乱动董事长的文件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丢掉了宝贵的工作。

孔老夫子很早就讲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以为了对学生负责,从2005年起,中山大学每逢开学都会给学生发一本《弟子规》,毕业的时候,背不出来不发毕业证书。



在大学教授《弟子规》时,黎教授会给大学生出三道题目:

1、计算题:请同学们计算一下自己读四年大学要花费父母多少钱,这笔钱占家庭总收入多大比例?

 2、思考题:想想自己大学毕业后如何回报父母? 

 3、课外作业:把本次开学第一课的感受,写一封书信给自己的爸爸妈妈。

以这三道题目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引导大家认识到:《弟子规》所提倡的“感恩爱众,自律自强”的精神,对于培养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的独立人格与和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培养其现代公民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利意识过分泛滥的今天,《弟子规》所突出的人的义务意识不失为现代社会难得的一副“清醒剂”。



《弟子规》要如何落实在实际生活中?

孝,对待父母和领导的行为规范。

1、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在家听到父母喊自己的名字时要立刻回答,父母安排的事情要立即去做,不能养成拖延愉懒的习惯。在工作中,要养成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

2、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在家要恭敬地聆听父母的教诲,要顺从接受父母的责备。在工作中,领导的教导、批评是关心、是爱护,切不可顶撞、强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人”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学以成人”,自小浸润家风家训、为传统文化所感染的黎红雷教授,对当代学子的“成人”教育有着天生的使命感,“为往圣继绝学“已经成为他念兹在兹的终身事业。

中国的教育是三足鼎立的教育大系统,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为达到“学以成人”的目的,教育应当涵盖一个人成长的所有场所。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的“入则孝,出则弟”属于家庭教育,后面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属于学校教育,而中间的“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则属于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成才”,社会教育的目的则是帮助孩子“成人”。




如何帮助孩子“成人”?

按照孔子的精神,结合现实的需要,具体可通过以下六条途径:

一、志于道——感恩爱众的精神;

二、据于德——自律自强的志向;

三、依于仁——待人接物的能力;

四、游于艺——多才多艺的素养;

五、启于智——自主学习的兴趣;

六、立于礼——良好行为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