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颜炳罡教授:好的教育是帮孩子找到人生的指针

2018/10/27 17:06:54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即指颜回,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有七十二贤之首三千弟子之冠的美誉。 

第六届校长论坛期间,颜子第七十九代孙、山东大学儒学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颜炳罡教授带来《儒家文化与当代教育困境》的精彩分享。






一、当代教育的困境

我国的国民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但不庸讳言,也存在着不少弊端:

1、教育的工具化,孔子说,君子不器,而我们今天常常将人视为简单的谋生工具进行培养,人即工具,片面追求技能,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全人格没有成为培养的目的。

2、是教学过程的过分功利化,家长要成绩,老师要成绩,学校还要成绩,唯成绩论。



3、知识碎片化,主要表现在教师知识碎片化,教语文不懂数学,教地理不懂历史,教英语不懂语文,学科不融合,学段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学生书包越来越重,而知识却越来越贫乏。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

针对当前国民教育中重知识轻德性、重技能轻价值、重灌输而缺养成等问题,以德性为中心,以健全人格培养为目的的传统文化进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对这些偏颇的有效矫正。



二、寻找人生的指针

1、经学是一切学问之源,废经教育是中国教育问题之源。中国一切学问皆源于经学,如同哲学是西方一切学科之母一样。我们讲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文化自信。每一个民族都有两个基因,一是自然基因,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第二个是精神基因,我们民族的基因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就是中华文明的DNA,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2、儒家从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出发,论证贤才的标准便是仁德修养。孔子为了实现这一人格追求,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六艺教育传统,以《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经来教育弟子们,要求他们在的约束下,尽力去实现仁德。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儒家的德育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德育体系也有很大帮助,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教育思想才是培育正常的教育,中华民族一代代英才的出现,都与儒家所塑造的人格风范有着直接的关系。



3、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经学是完整的系统,内圣外王的统一、成圣成贤、成君子的教育,是正常的教育,训练的是人格美。废经不读,割裂的是中国传统教育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可能性,也让教者与受教者的人生失去了定盘针,没有方向盘,只有动力的机器是很可怕的。




三、重建教育的师道传统

1、生搬硬套的教育,没有灵魂。百余年来,我们学东学西,生硬模仿,邯郸学步,长期如此,已经不会走自己的路了。四个自信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自信,现在我们已经丧失了自信力。回归儒家思想,树立终生学习观,对治当代教育之病,不无裨益。




2、在那个教育极不发达的年代里,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主张。在教育对象上,孔子不分地域与国别,不分贵族与平民,倡导人人都应该受教育。同时又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教育。孔子的思想,对我们现今的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3、一生从事的教育。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代宗师,他认为学是学,也是学,人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善的教育和回归人性的教育。人是根本,是基础,成人而成材,才是人才。那么怎么去培养善良人格?用传统经典的智慧和圣贤人格的感召去养成学生的理想人格。我们常说,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世代相守,又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与时俱进。




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成长氛围和成长方式,这就是孔子所讲的教学相长。学习经典、感悟经典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在长、能力在长,更是全民族人格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