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赵荣光教授:中华餐桌文明教育——校长们的历史使命
2018/10/27 18:55:33
“生活中,无论是上班、会客,还是旅游、散步……人们都要打扮一番,以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良好的个人素养,容易获得他人的尊敬、也更容易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若一国之民大多如此,无疑会赢得世界的赞誉与敬重。”
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暨传统文化在校园交流大会”上,有这样一位长者,他满头银发,字句铿锵,激情澎湃地为大家带来《中华餐桌文明教育——校长们的历史使命》的精彩分享,他就是近40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普及民族优秀饮食文化、推进餐桌文明的,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亚洲食学论坛主席赵荣光教授。
餐桌礼仪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支点
什么叫饮食,有些人会说不就是吃饭吗?然而有些人只是能吃饭,不是会吃饭。能吃是生命的本能,会吃是不断深刻发展的学问。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是人类文明史的规律与基本常识。餐桌进食仪礼之所以不可忽视,原因在于餐桌是人生斯文修养的起点,是社会美好的基点,餐桌仪礼是让一个人顺利进入社会的安检门。“没有哪一种社交场合能像公共聚会宴饮那样对一个人的修养与资质做出准确测评的了。”儒雅得体的餐桌修养未必就是淑女、绅士,但餐桌的失范必定是身心修为欠缺的遗憾,而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人类任何文化几乎无一例外地十分重视餐桌仪礼,我们将其命名为“餐桌第一定律”。
“餐桌文明”是21世纪中国社会大众行为文化的时代主题。我认为,实现中国梦,不能单靠GDP、航母等,还要看国民素质。餐桌仪礼是提升国民素质的支点。
重构“中华食礼规范”——校长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做的可以简单归纳为四条:
一、普及规范执筷法
我们都会用筷子,但事实上许多人用筷子的姿势是不规范的。筷子要拿在右手中,约占筷长三分之一处,拇指和无名指握住筷子,食指和中指灵活地操纵筷子来夹取……这是华人社会大众高度认知的、历史悠久的规范执筷方法。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聚餐场合,应当是筷子接触食物一下到位,一次成功,即入即出,进退有序,不宜与食物接触时间过长。
二、餐前感恩礼
对食物的敬重,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的共性,至今许多文化都有餐前感恩礼俗。这是人类食生产的艰难和食生活的重要所自然陶冶锻造的。对食物的礼敬,是对大自然赐予和人类劳动的尊重与感戴。
“餐桌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外出就餐,一切进食场合都应实行餐前感恩、餐后致谢的各一秒钟。
循守进餐十要点:餐前洗手,端正坐势,餐前捧筷感恩示意,尊老爱幼,持碗平稳,不落饭粒,避免器具碰击出声,不盘食,餐后横箸示意,座椅规范归位。
三、传统中餐公宴双筷制
何为“双筷”?即在中餐公宴场合,每位就餐者分别使用“进食筷”和“取食筷”各一双,取食筷用于从公共器皿中夹取食物,进食筷则用于送食,从而把一次性的夹送动作分解成两个彼此独立的过程,以避免交叉感染和视觉不洁。为防止大家拿错,取食筷和进食筷自外向内分别摆放,筷子颜色也有鲜明对比,向菜盘夹菜时,举的都是白色筷子,往嘴里送食物时,一定得是黑色筷子。这样就彻底切断了细菌直接交流的通道,也丝毫无损中餐的魅力。
我说过,要用30年的时间成功推广“双筷制”,现在已经过去20年了,这种助食方式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酒店宴会以及家庭式聚餐中普及开来。
四、“中华餐桌礼仪规范”48字诀
中华餐桌礼仪规范可以归纳为48字诀:
服饰容端,箸谢恩箪。
谦恭左右,尊老敬贤。
举止儒雅,女士优先。
节俭崇尚,饮酒不乱。
取进洁练,吃相谙娴。
横筷餐毕,食礼规范。
重构“中华食礼规范”,总结起来就是“一秒钟、两双筷”。当“一秒钟、两双筷”成了华人群体的自觉行为时,就会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华民族觉悟与文化昌明的认同表征。十几亿华人在每日三餐、在自己任何一次进餐场合都斯文谦和地将中华筷托起一秒钟,他们托起的就是个人的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世界看到的则是民族的自觉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