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金徽校长:用教育唤醒孩子内在的良知与光明
2016/11/3 8:17:37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言之,教育就是帮个人认知自己,帮民族认知自己。只有知晓教育的目的,我们才可以掌握个人的命运,创造这个国家的未来。山东儒源文化集团创始人、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徽女士,山东儒源文化集团高级导师朱严华老师,继续为家人们带来智慧分享。
教育的目的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富足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而教育则是要唤醒其内在的良知与光明。金辉校长为学员带来《教育的目的》课程分享。
关于教育的目的,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老师首先就是立德,其次是立功、立言。
我们大部分学校都有德育处,学生有品德课,但是好像并没有起到它该有的作用、达到它该有效果。今天很多家长和老师的观念是只要孩子成绩好就可以了,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和教育,其实不然,教育的目的不是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能力,而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我们经常讲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立德树人、厚德载物,核心就是道德。所以我们教育的目的,首先就是德。这也是我们儒家文化最重要的一方面,儒家讲究德化人生,用德来教化、引领孩子发展。“无道不能生存,无德不能生活。”道德的“徳”和得到的“得”虽然发音一样,但是两个字的呈现出来状态却全然不同。道德的“徳”是遵循本性、本心,所以下面是一个“心”字,用心来体现;因为我们总是不满足,斤斤计较,所以得到的“得”下面是一个“寸”字,得寸进尺。两个字一个代表外在需求,一个代表内在修养。“德者得也”,两者之间其实是一种平衡关系。所以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不要去抱怨,不要向外埋怨,应该从自己思考,我内在的德是不是没做好。《朱子家训》言道“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余殃。”只有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为师之道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人们常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文学家韩愈曾经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弘扬传统文化的老师,朱严华老师与学员分享《为师之道》,与学员共同探讨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凡是为学之道,以尊敬教师最难做到,我们一般觉得严师就是我是老师,你要尊重我,但其实只有我们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份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别人才能从心底里尊重我们。
教师的重要性到底多大,古人有:“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途者亡。”一个领导用师道对待下属则会成王,以友道待贤能则可称霸,把他当成下人则有可能失去他的天下。如汤之于伊尹,周文王之于姜太公,都是以师道相处;汉高祖之于张良,则在师友之间;刘备之于诸葛亮,则是以友道相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需要老师。全世界教育第一的国家是芬兰,这个国家的图书馆和学校最多,外国人去芬兰旅游都会去他们的学校和图书馆参观。芬兰大部分家长都会带着孩子读书,整个芬兰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我们再看《论语》,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老夫子说:“富之。”使他们富起来。冉有又问:“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对他们进行教化。我们现在处于“教之”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振兴民族文化就是让一部分人头脑先富起来,心灵先富足起来。
教育的本质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圣贤的一句话便揭示出教育的核心。学员继续跟随朱老师一起探究教育的本质。
西方哲学家如果只提一个人的话就是苏格拉底,人们称苏格拉底为“智慧的助产士”,他从不把自己视为正确答案的提供者,他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唤醒心灵本自具足的智慧。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不断与你对话,让你自己去寻找人生正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多向学生分享,多与学生交流,这样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和启迪。
“活的教育”是什么?根据陶行知先生所说,简言之,是活的教师用活的内容、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活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长的教育、精神的教育、创造的教育、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活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思想和主张,又是一种教育实践策略和方法;既是一种教育理想的价值取向,又是一种人文精神的自然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