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校长论坛精彩回顾|孙学策老师: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好人

2016/11/21 15:08:16

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通俗一些讲,那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好人”、从法律层面来说就是培养“好公民”。

——孙学策


11月19日,全国著名德育与班主任工作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第一任处长;在北京三十五中任教多年,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班主任的孙学策老师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校长高峰论坛上做题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精彩分享。

插图/孙学策老师带领孩子们参加活动后的合影 第二排左二为青少年时期的王岐山

现场近500位校长听完孙老师的分享后,都禁不住感慨“难怪他培养出了优秀的国家领导人,培养出了民族的栋梁。”


分享实录如下:

教育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教师不能天然的具有教育别人的优越感,学生也不能永远被置于“被教育”的位置,学校应该是一个让每一个人都能充分绽放的地方。所以,教育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和发展。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话:教师最大的成功与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茶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戏剧文化等各方面,但其核心只有一句话: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因此,我们要思考如何进行伦理道德教育。

一、明确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党的政治报告,这个提法的出现,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理应思考,这句话是如何提出的。通过反复阅读十八大政治报告,提到教育的其实只有短短的一段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就把德育的要求提升为教育方针的内容,并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更体现了国家对德育的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那么如何办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学校呢?我们先来看一所台湾的学校——台湾忠信学校。这是一所私立学校,由高中和职业高中组成,在校生最多时达到7000人,办学40多年来,这所学校创造了三个“百分之百”的教育奇迹:100%升学、100%就业、100%学生没有违法犯罪记录。忠信学校董事长、台湾教育家高振东先生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将德育作为一切教育的根本这一目标,因此他创造了奇迹,而我们总是对德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一味的抓升学,抓成绩,把德育放在微乎其微的位置,这就造成了很多的教育问题。高振东先生在提到德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时这样说:“智育没有德育做基础,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体育没有德育做基础,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群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群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美育没有德育做基础,美育就是腐败的催化剂。”

高先生全国公益讲学20余年,所到之处引起巨大反响。他说到,我办学的一切理念及措施,都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我认为以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来办学,就能办出一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学校。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校长作为一名学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做好德育工作、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校教育中,首先要明确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通俗一些讲,那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好人”、从法律层面来说就是培养“好公民”。

一位北京人到泰国旅游发现,在很多地方都用中文写着:“请勿吐痰!请勿乱扔废弃物!请勿攀爬!请保持清洁!”等字样。这位游客看了觉得很刺眼,游客不光是中国人,但是为什么用中文写着这么低层次的语言,显然是许多中国游客都有这个毛病,为了保持旅游景点的秩序和卫生,不得不用中文写出这样的提示语。这位北京游客的爱国情感受到了伤害,民族自尊心受到了刺激,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拍下来。回国之后,他找到了一家媒体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见闻,得到了支持,于是把写有提示语的照片在报上登报了,还附上了游客的一段话:呼吁公民不要把这样不文明的行为带到国外。我认为这位北京游客是爱国的,是有民族自尊心的。他的呼吁很好,但又没说全。难道把这些行为留在国内就好吗?关键是要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有诸多毛病的公民能说是坏公民吗?当然不能,我们只能说他们是素质不太高的中国公民。

中小学德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好公民,当然就不能培养这样的公民。什么是好公民?有四个基本条件: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具备这四个基本条件,我们就可以说他是好公民。

    1988年,中央颁发了一个中小学德育的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在文件的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话: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是:使全体学生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在一次讲学活动的间歇,我与高振东先生聊天,我请教他:“什么是爱国,什么是不爱国呢?”高老师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你把西瓜皮倒在你家炕上,这种行为叫不爱家。倒在马路上了,这种行为叫不爱国。”

在某次G20峰会在领导人合影环节中,主办方用国旗来标示各国领导人的位置。合影完毕,领导人散去,脚下国旗被踩来踩去。唯独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弯腰把这面国旗贴纸捡起,细心地收了起来。这一幕被记者拍下,在国内引起了热议,作为国家主席的胡锦涛这一弯腰将中国国旗捡起来放在衣兜里,挺起的是伟大的中华民族!这一举动,就是对爱国最好的诠释。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到底什么叫爱国?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起码有三条:爱国之情、爱国之责、爱国之行。爱国之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爱国之责是责任,每个公民都承担着国家的责任。爱国之行可以有两层含义,一是行动,报效国家的行动,身为校长,就是要办好所管理的学校,作为班主任,使班级健康成长,这就是报效国家的行动;二是行为,我们日常的言行举止,都要有利于我们的国家。

台湾忠信学校在校门的位置有这样三句话,每位学生走出校门时都能看到:“跨出家门一步,关系到家庭的荣辱;跨出校门一步,关系到学校的荣辱;跨出国门一步,关系到国家的荣辱”。因此,台湾中信学校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在明确了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学校德育工作要如何落实呢?教育部在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的讲话当中,总结了抓德育就是六个字:“抓小、抓细、抓实”。我在参加工作之初,学习《教育学》读的第一本书——《凯洛夫教育学》里面有一句话:“表明学校文明的第一标志是校舍无比干净”。根据多年的工作体会,我认为表明学校文明的第二标志是学生彬彬有礼,表明学校文明的第三标志是校园内清清静静,这样的学校才是文明的摇篮。所以作为校长我们的德育要怎么做、学校在德育管理上怎么做,我认为可以从中得以借鉴。

现场孙老师还分享了王岐山青少年时期“一本团章的故事”,勉励校长们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守住做人的道德底线、做事的纪律底线、行为的法律底线,在人生事业发展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山东儒源文化集团、孔子礼仪文化学校礼聘孙学策老师为发展顾问,金徽校长为孙学策老师颁发聘书。以孙老师为榜样,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同心同德,和衷共济。传承文化,传播文明,为国家培育英才,为民族成就梦想。

播种正确的教育理念,收获正确的学生行为;播种正确的学生行为,收获良好的学生行为习惯;播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收获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播种健全高尚的人格,收获教育工作和学生都成功的命运。


本期编辑:丰帆

摄影:潘安、孔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