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源动态
知行合一 教学相长|如何让“老传统”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
2017/12/2 15:27:30
北大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蒋梦麟先生说“好的教育就是培养活泼的人”。
l 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老传统”在校园中焕发“新活力”?
l 如何让传统文化课堂有温度、有宽度、有高度?
l 如何建立完善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l 如何实现知行合一、教学相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实验小学胡霞副校长、山东省德州市齐河三中段风铃校长用实际经验为我们带来精彩解读。
>>> 胡霞校长:节点式击读法与吟诵教学法
我们经常能看到电影、电视中的书生读书时摇头晃脑,很是享受。可回到课堂却看到孩子们读起经典来紧锁眉头,很是困难。我们很好奇就去研究古代私塾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来教导孩子。
我们发现了素读教学法和吟诵法。
所谓素读就是不求甚解,只要有时间就大量地去读,知道大意就可以。
吟诵法主要是针对古诗词。我们的古诗词都有韵律,有的甚至可以唱出来。像词牌名,词牌就是曲调,是可以唱的,还有《诗经》,最初都是唱出来的。
在跟随老师系统学习后,我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归纳总结出了“节点式击读法”,也叫“歌诀法”的教学方式。
节点式击读法的原则:
1、朗读时保持原句的语音、语调、语气;
2、保持词的完整性,不把词读破;
3、强调重点词句;
4、虚词要重读且长、实词要轻读且短;
5、对于排比句、小短语这些并列短句要一气呵成。
这样既能读出节奏感,又能把句式之间的词性分开。有了节奏孩子们就喜欢读,这就解决了孩子们不喜欢读古文的问题。
根据古诗词具有韵律性强、体裁严谨的特点,我们读古诗词时采用吟诵法。
吟诵的原则:
1、平长仄短入声促,依字行腔音不转。韵字拖音音绵长,余音袅袅能绕梁;
2、一二声平三四仄,入声归仄很奇特。平声吟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
3、一三五字可随意,二四六字需分明。依字行腔气息匀, 节奏点上停一停。
>>> 段风铃校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学校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今天我来与大家分享我们的推行方式和这个过程中我的所思所得。
>>> 开学第一课
“开学第一课”是我们学校专门为初一新生举办的15天封闭式的传统文化培训,初一所有新生入学都要参加。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原来新生入学的7天军训改成了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培训。我们学校每年招收800名新生,其中400名住校生,400名走读生,学校宿舍住不下怎么封闭学习呢?我们想了个办法,在宿舍里加床铺,把宿舍里原有的8个床铺增加到12个,让初二、初三的孩子们挤一挤,也一定让800多个新生吃住在学校15天。这15天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
>>> 知行合一
我们采用上午上课,下午进行“一日常规”训练的方式,让孩子们“知行合一”。
从起床开始,就用“礼”来教化孩子。用餐礼、上课礼、师生礼、交友礼、衣冠礼、物品端正礼、行住坐卧礼……把这些融入到孩子一天的所有活动中。任何一个礼,我们都在课堂上给孩子讲明白,为什么要给老师行鞠躬礼,当我们躬鞠的时候,表达的是对老师的恭敬,生发出的是我们的谦卑之心。道理结合相应的训练,就把道理变成了孩子们自然的行为。这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们的老祖宗讲文化是自性、是心性,学习一定要落在修心上、正心上。落在心上,才能成为宝贵的素养。
>>> 百善孝为先
入学后,我们先对孩子进行“孝德”教育。不光在课堂上讲,还请了全国十佳孝子警官王春来走进校园跟孩子们分享。开展完“孝德”教育后,再开展“信德”教育、“礼德”教育。
>>> 学生来当志愿者
每年9月1日开学之前,我们都会从初二年级挑选出“一日常规”践行得好的同学进行培训,让他们成为志愿者,迎接初一的学弟学妹入学,并在开学后“一对一”带领学弟学妹践行“一日常规”。这种方式既让他们感受了“悌德”,又巩固了他们自身的行为习惯,可谓是一举两得。
开学第一课的集中学习结束后,我们每周都会安排两节传统文化必修课。真正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经过四年的时间,我们已经培养出了十多个自己的传统文化讲师,这种课我们会一直坚持上下去。
现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工作已经在齐河三中扎下了根。几年时间下来,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升入一中的人数由300多人增加到了660多人,但我觉得这不是我们最看重的,我们看重的是孩子们通过三年的学习形成了一种优良的品质,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一个社区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影响一个国家,把这种优良的品质保持下去,孩子们就能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就能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摄影:孔令伟
本期编辑:胡志文